序號 |
畢業學年度 |
研究生姓名 |
論文名稱 |
指導教授 |
1
|
100
|
薛寧逸
|
八八災後的國家、慈濟與原住民:談重建政策下的大愛園區
|
陳毅峰
|
2
|
100
|
張雅涵
|
非原住民閱聽人收視原住民族電視台之研究
|
林福岳
|
3
|
100
|
查勞‧巴奈‧撒禮朋岸
|
阿美族長光部落社會制度與習慣規範的變遷與適應
|
高德義
|
4
|
100
|
陳文瀚
|
排灣族七佳部落古調中senai 範疇的抒情隱喻
|
童春發
|
5
|
100
|
童俊傑
|
偏鄉數位包容政策的在地實踐與反思:以花蓮縣秀林鄉西寶數位機會中心為例
|
董克景
|
6
|
100
|
徐中文
|
撒奇萊雅語詞綴研究
|
林蒔慧
|
7
|
99
|
徐詩涵
|
西拉雅族吉貝耍部落之族群認同建構
|
林福岳
|
8
|
99
|
江雯
|
台灣都市原住民族邊緣化下的抵抗研究──以三鶯部落為例
|
施正鋒
|
9
|
99
|
尤寶萱
|
原住民部落的老人照顧-原住民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服務供給者的實踐與反思
|
陳宇嘉
|
10
|
99
|
黃寶珠
|
空間、命名與地方認同-花蓮阿美族七腳川人的歷史與經驗
|
林蒔慧
|
11
|
99
|
謝柏宇
|
規訓與教化、挪用與整合到回應與翻轉:棒球與臺灣原住民
|
陳毅峰
|
12
|
99
|
曾馨慧
|
瓦力司.得牧的網路實踐:新媒體,原住民與社會運動之機會與限制
|
孫嘉穗
|
13
|
99
|
勞翕˙屋敏
|
賽德克族Tuda人的社區營造與族群認同—以花蓮縣山里社區為例
|
陳毅峰
|
14
|
99
|
楊鵑穎
|
傳統習慣、國家法與土地權:以排灣及雅美族為例
|
高德義
|
15
|
99
|
安梓濱 Pasuya e Yasiungu
|
原住民族樂舞之舞台化探討─以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舞團為例
|
陳毅峰
|
16
|
99
|
楊逸翔
|
高中原住民族學生學校適應與文化認同—以北部某高中為分析場域
|
高德義
|
17
|
98
|
杜宜蓁
|
原住民族部落社區大學之賦權意涵—以花蓮縣原住民族部落社區大學為例
|
許俊才/林福岳
|
18
|
98
|
陳宣伶
|
部落的聲音─一九七O年代之後原住民音樂的轉折與創新
|
孫大川
|
19
|
98
|
邱寶琳
|
原住民族土地權之探討—以花蓮太魯閣族為例
|
高德義
|
20
|
98
|
杜侃倫
|
夏曼.藍波安的社會實踐
|
孫嘉穗/孫大川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