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!
103-2民發系3/27民族講座2-清㸃行囊向前行--學術做為一種民族防禦(孫大川副院長)

103-2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民族講座公告()

身心俱啤

登高必自杯

山民主義,我族憲法

同歸於盡

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三杯

孫大川醉後一筆的觸動

 

講題:清㸃行囊向前行--學術做為一種民族防禦

演講者孫大川 監察院副院長

主持人陳毅峰 副教授

時間104327()15:00~17:00

地點:原住民民族學院3樓簡報室(B310)

   

   

    輾轉於學術與政治之間,孫大川始終定位自己是文化運動者,是一個搭建舞台的工人;而他關心的範圍也不限於原住民議題,他對台灣文化、中國哲學、基督宗教、乃至哲學人類學皆保持高度的興趣和關心。

    他強調一種具有敞開性的主體性建構,反對任何形式的本質主義。這些普遍關懷和基本信念,貫穿他所有的論述和生命實踐,也成為他文字書寫的主要特色,並以此作為日後以「文獻做為一種民族防禦」的思想養分以「文獻與文學」雙頭策略,從「他寫到我寫」循序漸進,孫大川為臺灣原住民族的存在立下停損點,他在原民會下創設「臺灣原住民族文獻會」,有計畫性地進行如:原住民族文獻學概要編纂、外籍神職人員口述歷史、高砂義勇隊現存隊員與到大陸當兵滯留的原住民等調查史料、原住民過去投身政治界的華加志、蔡中涵;體育界的吳阿民、楊傳廣;樂舞界的王幸玲、李泰祥等人的相關紀錄;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族史料文學作品的翻譯…等等。

    然而,對於自己一生執迷於文字,孫大川也所反省。因為清楚文字的極限,「文字」是兩面刃,是紀錄原住民文化,卻也有可能束縛住原住民族自由開闊的心靈、遏抑創造力的緊箍咒。要如何拿捏呢?他說用文字記載下來的都是歷史,但有價值的歷史就是要能「回到生活、存在當下」。透過教導部落青少年活用自己的歷史文化,比方說,達悟族的青少年學會造舟、地下屋;排灣族的青年學會造石板屋、各族青少年學會自己部落的生活技術之外,還學會相應的禁忌、傳說、祭儀…等等,這將是他心中真正的歷史活用、文化復興。

摘錄【從「他寫」到「我寫」-文獻做為一種民族防禦 孫大川主委 演講報導2013.3.21

 

~~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敬邀~~

 

瀏覽數  
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
請輸入此驗證碼
newMaintain